心靈影音:狂飆的青春?青春期的危機與轉機

作者:info 於 2018-10-21
1168
次閱讀

作者     鄭筱儒臨床心理師

             嘉義基督教醫院



  「你可以不要管那麼多嗎?!」、「一回家就待在房間裡面,只有吃飯還是上廁所才出來,是把家裡當作旅館嗎」,這樣的對白是否讓你感到似曾相識,是你與孩子每天正上演的小戰爭,或是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少?

  躁動與混亂常是我們對青春期的刻板印象,彷彿孩子只要一踏進這個階段後,就會揮揮手說「嘿,爸媽,我要開始失控囉」,於是親子關係進入備戰狀態,父母必須要繃緊神經來迎接孩子以無法預期的方式投下震撼彈,而在第一顆炸彈投下後似乎也宣告「權力鬥爭的家庭大戰」正式展開,敏感的青少年開始對父母的約束感到厭煩,極力地想要爭奪及捍衛自己的私領域,劃清父母關係,而時常感到熱臉貼冷屁股的父母,也歷經了疑神疑鬼、失控而未能掩飾自己的挫折憤怒,最後,重新武裝自己並丟下一句「算了,我不想管你」,看似將權力交付予青少年以平息戰火,實則陷入一種「放不下又捨不得」的矛盾情緒中,放不下的是父母長久以來掌握的控制權力,捨不得的是這種若即若離的親子關係。

  然而,「青春期的叛逆」真的是ㄧ場不可避免的風暴嗎?就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迎向青春期所面臨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擺脫被父母保護的孩童期,在這個階段他們看似想要擺脫父母給予的束縛和規範,但其實是在尋找屬於自己特有的價值觀以完成最重要的任務:「認識自己」,當在支持、開放的環境下做足了自我的探索後,青少年得以發展較高的自尊心以及較佳的自律性,但在這個階段過多的控制或沒有適當指引而迷失的青少年,則較容易刻板地服從權威或是感到自我懷疑;而在大腦科學中,青春期的腦袋也離開了孩童期,想像大腦是一片沃土,在孩童期所撒下的大量種籽長大了,青春期的大腦正在進行去蕪存菁的浩大工程,常接觸使用的就留下,反之就淘汰,因此生活經驗會影響大腦的揀選過程,揀選後的大腦也讓青少年更加確立了「我是誰」。

        在青少年追尋「我是誰」的這個答案時,不管是心理或是大腦地發展階段都是處在一個「接近成人又未完全成熟」地階段,相當需要外在環境適當的指引以及自主性的體驗,提供既民主又具威信的教養環境對青少年而言更為重要,採取這樣教養方式地父母通常較願意傾聽與協商,鼓勵孩子探索並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透過一次次的協商與討論,青春期的大腦也得到充分地組織規劃能力的練習機會,將能夠以更成熟的姿態迎接成人時期可能出現的難題與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或許容易有些情緒的波動,但研究顯示其實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曾經經歷了狂飆騷動的青春,若將情緒的暴走狀態視為一個必經的過程,可能會讓人誤以為這些情緒或行為的躁動狀態會隨著青春期的結束而自然消失,反而忽視了孩子們在這個階段的求救訊號,因此若孩子出現明顯的情緒或行為改變(如:退縮、持續性的憤怒、懶洋洋、拒學),可能都是他們正大聲疾呼「我需要幫忙」的方式,適時的關心、同理除有助於孩子發展更成熟的自我外,也能讓我們聽見更多孩子的內在聲音。

狂飆的青春?青春期的危機與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