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影音:【你知道,我東西放哪裡了嗎?】

作者:info 於 2018-05-14
953
次閱讀

作者    侯靜如 臨床心理師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



       「睡眠像是一隻鴿子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飛至人們的手上停留;但,要是試圖要抓住牠的話,鴿子便飛走了。」-Viktor E. Frankl (1965, P.253)

        突然想起這句話,但其實不是要講睡眠,我想說的是「記憶」。如果將這句話的【睡眠】替換成【記憶】或是他想找的【東西】的話,便是很多人經常有的經驗。

        你曾不曾「想要找某件東西時,著急地一直找不到,但在放棄不去理它後,卻又再不經意間發現它的蹤影?」

        或是你曾不曾「當遇到某位久沒見面的朋友,一時間叫不出他的名字,只能尷尬地打招呼說:『嗨~你好啊!』,然後待心情平穩後,才漸漸回想起他的名字?」

        當然,你不會因此就覺得自己是失智症。但,若這些健忘發生的次數變多了呢?如果東西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呢?朋友的名字經提示還是想不起來呢?或甚至以為他是陌生人、後來忘記跟他曾見過面呢?

        你曾不曾有過以下這些擔心呢?

        「我媽得了失智症,我會不會也得了失智症?」

       「爸爸最近經常忘東忘西,好多事情都想不起來呢!」

       「我忘記早餐吃了什麼?剛剛誰在路上跟我打招呼?」

       「好擔心自己得了失智症,甚至連晚上都睡不著。」

       「會不會哪一天我會忘記我是誰?忘記身邊親近的人?」

       「媽媽平常都有吃安眠藥的習慣,會不會容易得失智症啊?」

        在醫院工作的日子裡,經常重複聽到這些問題,我也總是提醒自己要好好「傾聽」,因為希望被傾聽的人很多,家屬也是如此。看著走進來的本人或是家屬焦急的表情,對照得到釐清或結果與解釋後,走出衡鑑室的神情稍平復的樣子,我也能感到些安慰。許多人會害怕失智症會無預兆地來襲,比起絕望地想著失智症沒有恢復的可能,或許應該先釐清失智症的徵兆是什麼,給予適當的應對,提高改善的可能性,或是早一步做預防,鍛鍊我們的大腦。

        現在要記的事情多了,若是認知資源不夠或注意力不足時,本就容易忘記事情,一旦上了年紀,無論是誰,「忘記」的事情都會變多,但若是只要一點提示就可回憶起的話,可能便是老化引起的健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忘記瑣事,自身仍然具有問題或情境的判斷力與思考力,不會喪失基本的時間概念。但如果是直接忘記過往經驗,像是忘記已吃過早餐,忘記路上遇過熟人等,就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就算有提示也想不起來,完全不覺得自己忘記了,應該說「不記得」,一開始是忘記最近的小事,漸漸地失去對時間、季節的感覺,連身邊的人也慢慢認不得,也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如果是獨居的高齡老人,可能會將忘記事情當成老化的現象,或是根本不記得有「遺忘」,無法覺察自身的變化。尤其是在失智症初期仍保有理性、社交能力與部分學習能力,可以掩飾自己的失常,連偶爾見面的家人也沒有發覺是很常見的;但若是與家人同住的話,家屬通常可留意到患者反常的言行出現與頻率增加,失智症患者本人可能不會發現,家人可能會感到懷疑,但可是發現家裡長輩反常的行為,與老化引起健忘有些不同時,可能要視為失智症的症狀,須盡早就醫作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早期診斷,掌握延緩或治療失智症的黃金時機:許多人都認為失智症治不好、不可逆而延誤就醫時機,但如同其他疾病,只要盡早發現,接受適當治療,失智症狀仍有可能會好轉,更何況有時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暫時性的失智症狀。早期治療不僅可以延緩症狀惡化,也可延長必須給予患者照護的時間,也能讓家屬有充分時間盡早做好心理準備,預先規劃好照護的環境。

        除了注意失智的徵兆外,自己也可藉由留意飲食、生活習慣與培養知性、社交性活動的興趣,有助於訓練大腦不擔心失智症;像是調整生活作息,將充足睡眠、進食、固定排便、身體活動等排入每天日常活動中,不僅可減少記憶力降低的情形,也可延緩失智症患者的症狀;改正飲食習慣控制或預防基礎疾病(如三高)修正運動習慣

        從今天起,開始重新檢視你的生活吧!將會讓認知功能降低的不良習慣改掉。了解正確資訊,做足準備,就不會過於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的失智症,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你知道只要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是可以緩和症狀的,也知道該如何進行照護,不會因照顧患者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你知道,我東西放哪裡了嗎?】